疾病感悟

发布时间:2023/3/31 14:35:35 人气:

   徐惠梅教授认为由于中医是依据直觉诊断的关系,治疗方面,多是采用随症疗法的;同时中医文献上没有较明白或系统的心脏疾病的记载,对于治疗的研究,也只好从其中记载的一些症状里去探究,这里举出了徐惠梅教授对于几种心脏病与中医书籍上记载的症象可以相结合的新观点。


(1)徐惠梅教授对冠心病的认识

徐惠梅教授遍览经典,指出《内经》中提出了一个后世应用很广的冠心病心绞痛的对应概念——“胸痹”,《灵枢·本脏》曰:“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说文解字·疒部》曰:“痹,湿病也”,这里的“胸痹”,指的是一种与先天因素有关、病因为痰饮水湿、病位在胸的疾病,可以认为《内经》所言胸痹至少包括了“心痹”、“肺痹”在内的所有胸部痹阻性疾病。“心痹”之名亦首见于《内经》。“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素问·五藏生成篇》),“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素问·痹论》),这里的“心痹”,结合同篇“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记载,可以认为其病因有两点:一为情志内伤(思虑而心虚),一为外感邪气(风寒湿三气)侵袭人体,阻痹经气,久而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而致病,表现为循环、呼吸、消化系统的症状,与冠心病心绞痛是有区别的。

徐惠梅教授对于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设专篇论述“胸痹”,举出“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不得卧,心痛彻背”、“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胸中气塞”等症状,认为这里的胸痹,作为一个疾病名称,从其临床表现“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来看,与冠心病心绞痛很相似。

而对于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关于“胸痹”的记载是:“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痞忽痛,肌中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俛仰,其胸前皮皆痛,不得手犯,胸满短气,咳嗽引痛,烦闷自汗出,或彻引背膂”。徐惠梅教授认为这里的“胸痹”,又包括了胸壁痹阻的疾病。

此外,徐惠梅教授指出隋代《诸病源候论》在《内经》论述“心痹”的基础上补充了心痛的症状,论曰:“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而不去,则时害饮食,心里愊愊如满,蕴蕴而痛,是谓之心痹”。论“胸痹”则谓:“胸痹之候,胸中愊愊如满,噎塞不利,习习如痒,喉里涩,唾燥”,进一步将“噎塞不利、喉里涩”这种属于肺系气道的病变归入“胸痹”范畴。

并且徐惠梅教授认为胸痹也包括胃和食道的痹阻性疾病,《金匮要略》中胸痹即有“心中痞”的症状,《医宗金鉴》认为“心中即心下也”,是指胃脘部痞塞不通之感,胃气以下降为顺,痰饮停聚,则胃气闭塞不通,出现心下痞闷不通之症,可见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把胃病包括在“胸痹”范畴中,明代秦景明在《症因脉治》中说:“胸痹之因:饮食不节,饥饱损伤,痰凝血滞,中焦混浊,则闭食闷痛之症作矣”,“胸痹之症:……胸前满闷,凝结不行,食入即痛,不得下咽,或时作呕”。这里所说的“胸痹”是指食道疾病,食道疾病除引起进食困难外,还可致胸中满闷甚或疼痛等胸中痹阻之候。

综上所述,徐惠梅教授提出古籍中的“胸痹”其病位包括了肺、心、胸壁、气道、胃、食道等,病机相同均为气机痹阻;“心痹”则病位在心,病因为七情内伤或外感风寒湿邪由脉舍心。前者与心绞痛症状颇为相似,后者则颇为不同。


(2)徐惠梅教授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徐惠梅教授发现中医文献中对相当于心力衰竭症象的记载,确是不少,以气喘息(夜间为多),胸闷痛,踝肿,水肿等分别来看;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金匮“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跗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又谓:“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又有“欬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伤寒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又有:“少阴病,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四逆散主之。”巢氏病源:“气满支心,心下闷乱,不欲闻人声,休作有时,乍瘥乍极,吸吸短气,手足厥逆,内烦结痛,温温欲呕,此忧思贲豚之状,诊其脉来祝触祝触者。”以上所举,有相当于心力衰竭的几部或一部症状。


(3)徐惠梅教授对机能性心脏病的认识

除了上面所谈的几种心脏病以外,徐惠梅教授认为在临床上常接触到的有一种机能性的心脏病,这是除了有心脏病的病状外,其心脏本身无何解剖学上的改变,患者之症状不一,有心跳,气短,心痛,易昏等现象,以青年人患者较多,其原因多由过度之神经紧张,过度劳碌,患者每有神经过敏之现象,往往因吸烟过多,消化不良而发生心跳不正常,心率加快或阵发性心跳过速,心房扑动等。这照现在的疾病分类,原已不作心脏病看,但为的我们在临床上很常遇到,所以特地附带来谈一谈,这种病症,前面已说过,在心脏本身没有器质上的变化,仅在该部有感觉及运动障碍,但是患有这种症象的人却比有器质病变的还要多,由于癔病,身心过劳,月经病,生殖机能障碍,妊娠,病后等因素而发生,其症状为心悸亢进,心胸压闷感疼痛,四肢冷或麻动,异常感觉,眩晕,呼吸迫促等。
  中医文献中的“怔忡”、“惊悸”、“眩晕”,其中有的就相当于本病,如说“身心过动,或由情志郁勃,或由地气上腾,或由冬藏不密,或由高年肾液已衰,水不涵木,或由病后精神未复,阴不吸阳,以至目昏耳鸣,震眩不定,甚则心悸舌辣,肢脉筋惕,寤不成寐、动即自汗,起即呕痰。”这样几乎将本病的原因和症状都讲了一些,金匮:“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又说:“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仲景又说:“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朱丹溪说:“怔忡大概属血虚与痰。”“有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痰因火动。”“直觉心跳者是血少,宜四物安神之类。”赤水玄珠引纲目云:“澹澹因痰动也,心澹澹动者,不怕惊而心自动也。”对机能性心脏病的治疗照中医文献归纳,总不外肝胆心三者之疾,其原因综以风,痰,血,虚,(虚火)为患。

 


0451-55653086